本報訊解放軍304醫院最近發現一例罕見的腦膠質瘤,該院多年從事腦膠質瘤治療研究的神經外科專家李安民教授認為,可能和長期高頻率使用手機有關。
患者49歲,男性,是一位機關干部。去年4月,自覺記憶力不好,頭疼。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在左側大腦半球頂葉有一個4×4×5厘米大小的腦膠質瘤。在臨床上,這個位置通常不是腦瘤的好發區。李安民教授通過觀察,發現患者習慣用左手打手機,并進一步了解到患者使用手機已經有8年多的歷史,而且頻率很高,腫瘤生長位置恰恰在手機天線電磁波輻射最集中的區域。
近20年來,國外學者越來越多地注意到低頻非離子化電磁場的致癌作用,如微波輻射及射頻訊號(0.5MHz-100GHz)等可引發腦瘤、血癌和淋巴系統腫瘤。有人在大鼠試驗中也證明,長期處于強電磁場中的大鼠患腦瘤機會比生活在正常環境中的高出一倍。
李安民教授介紹說,手機是一個小型的、但能量強的電磁波發生器,其工作頻率在890MHz-965MHz,輻射出的電磁波對人體細胞具有極強的致畸作用。長期、高頻率使用手機,會造成正常腦的支持細胞———膠質細胞發生DNA分子鏈的電離損害,導致DNA堿基分子鏈的斷裂,引起細胞的癌變。在一般情況下,人體內正常的免疫監控系統能及時識別和清除這些畸變的細胞。但這種損害如長期、反復地發生,身體也就周而復始地進行這種畸變與抗畸變的過程,在體內的監控系統“疲勞”時,失去了對畸變細胞的修復或清除能力,腫瘤就可能發生。他提醒人們,在手機撥號發射時不要急于靠近耳部,當與對話方接通后再靠近耳旁,以減少手機在上網發射瞬間所產生的高強度電磁波輻射;要盡可能減少手機的使用頻率,在有座機的情況下,盡量使用座式電話機。另外,最好使用帶有屏蔽線的手機專用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