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對手機電磁波輻射是否會危害人體健康,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輻射有害論,代表群體主要為醫學、生物學專家和環保專家。另一種觀點是輻射無害論,代表群體主要為手機生產廠商、電訊專家和部分醫學、生物學專家。
我國長期從事腦膠質瘤臨床和基礎研究的神經外科專家李安民教授認為:手機電磁波輻射對人體的傷害是客觀存在和不容忽視的。生物化學效應是高能射線電離輻射時主要的損害機制,即直接作用于人體細胞的化學分子內部,引起化學鍵的畸變、斷裂。電化學效應和熱化學效應是微波的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主要損害機制,與電離輻射的生物化學效應相比而顯得對人體損害相對較弱。其輻射能作用于極性化學分子的整體,過強的輻射同樣導致細胞內生物化學過程的誤差,引起細胞的損害。
電磁波輻射的有損害效應具有量的積累作用。英國科學家用手機頻率的電磁場,對線蟲輻射后發現,線蟲體蛋白產生了類似熱震蕩的影響,也就是說被輕微地煮過。如果此時停止了輻射,線蟲蛋白質仍可返回正常,如繼續輻射,蛋白質就會發生不可逆性變性。
人體細胞對電磁輻射有很強的抵御能力。但由于免疫功能的衰退,超大劑量的電離輻射或長期的低劑量輻射,均超過了人體免疫系統的監控、修復能力,人體細胞終于產生了不可逆的改變———生物學稱為畸變,畸變的細胞無序增殖,惡性腫瘤就生成了。
2000年年底,位于北京的解放軍第304醫院神經外科收治了一名左側大腦半球的顳頂枕葉交界區大范圍的腦膠質細胞瘤患者。他們通過對影像檢查的閱讀與分析,認定該患者為一種臨床上少見的腦膠質細胞瘤,并認為與患者長期使用手機有關。理由有三:
一是腫瘤的形狀。臨床上常見的膠質瘤增殖中心為團塊狀,且向周圍正常腦組織呈蟹爪樣浸潤生長,而此患者的腫瘤呈彌漫性散落樣生長,周圍邊界不清。
二是生長位置。腫瘤一般好發于額葉、顳葉或頂葉前部,而此患者的腫瘤發生于顳頂枕葉交界區,這個位置生長腦瘤在臨床上極為罕見。
三是病史。患者使用手機長達8年之久,且習慣于用左手接聽手機,瘤區正好是手機天線的輻射區。該區域腦組織長期遭受手機天線的電磁輻射,使局部腦組織無法在遭受輻射后進行再修復,終于畸變為腦惡性腫瘤。
經網上檢索,這是國內報道的首例懷疑與手機輻射有關的惡性腫瘤。
盡管手機電磁波輻射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存在爭議,但防患于未然,減少“電子霧”對人體的包圍,對健康總是有益的。專家提醒,在手機撥號發射時不要急于靠近耳部,當與對話方接通后再靠近耳旁,以減少手機在上網發射瞬間所產生的高強度電磁波輻射;要盡可能減少手機的使用頻率,在有座機的情況下,盡量使用座式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