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療氣象學初步揭示了氣象條件與疾病的關系。以下對幾種常見疾病發生的氣象條件作些介紹。
中暑。中暑發生于高溫季節,高溫、高濕、少風是主要誘因。當氣溫在35--39℃時,人體余熱的2/3靠出汗排出,但濕度較大就會影響排汗,造成體溫調節機能失調而發生中暑。
關節痛。當日平均氣溫升高或降低3℃以上,日平均氣壓升高或降低10百帕以上、日平均相對濕度增加或減少10%以上時,關節痛病人就會多起來。一般情況下,氣壓降低、濕度增大,會使關節痛癥狀加劇。
感冒。感冒一年四季可發,但冬季為多發季節,特別是冷空氣南下時,氣溫劇降,如果不及時增衣御寒,就容易感冒。另外,冬季冷空氣過后,如果出現冷高壓天氣,由于天氣晴朗,一天內溫差較大,也容易著涼感冒。
心肌梗塞與鋒的活動有關(鋒是一種天氣系統,簡單地說是冷暖空氣交匯的界面)。鋒的到來往往會引起天氣變化,從而影響人體植物神經系統和血液的理化性質,增加毛細血管及周圍小動脈的阻力,提高血液粘性,縮短血凝時間,造成心肌梗塞。
青光眼與鋒的活動有關。鋒經過時,天氣變化影響體溫調節中樞,通過植物神經影響血壓而使眼壓波動,從而誘發青光眼。
潰瘍病多發于秋冬季節,特別是12月至次年2月。此外,紫外線對潰瘍病患者不利。
偏頭痛。當天氣突變時(如久陰突晴、暴風雨等),由于痛感受器靈敏度提高,顱外血管擴張和顱內毛細血管收縮,可誘發偏頭痛。
腦出血。大部分發生于鋒經過前后及當天,發生于陰雨天氣的概率也很大。
人們應注意氣象預報,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減輕惡劣天氣帶來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