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把外感病邪分為“風寒濕熱燥火”,俗稱“六淫”,它們大都與氣象有關。因為我國冬冷夏熱,四季鮮明,天氣的日際變化很大,而且實際天氣也常常和時令不一致,因此,外邪致病強度和人體臟腑反應之顯著亦世界罕見。尤其是“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即氣候特別反常的年份里,病者和死者尤多。這就是《黃帝內經》中“人生于地,懸命于天”的主要原因。南京學院 80 多歲的干祖望教授更坦言說,“欲知《素問》,《靈樞》(即《黃帝內經》)之精華,半在氣象。”沒有中國特殊氣候,也就不會誕生學。
中國人的四季脈象因四季特別鮮明而有很大差異,如果病人脈順四時(正常季節脈象),即有急病亦好治,因為病未深入;如果脈與四時相逆,則一般來說已到了難治或不治的地步了。
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針灸。針灸的取穴和針刺深度也都和四季有關。春季刺經脈的絡穴,夏宜刺經脈的俞穴,秋天用六腑的合穴,冬天因氣在內,宜多用藥而少用針刺砭石。針刺深度春夏宜淺刺,秋冬要深刺才有顯效。
李時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綱目》中專門有一篇“四時用藥例”,說明他用藥講究季節。《黃帝內經》中也指出在各季中要分別加溫熱甘酸和苦寒之藥,以順四時氣象而養天和之氣。此外,用藥量也和氣候有關。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由于南北方人體質虛實不同,用藥量也應不同。
氣候影響文化的典型例子可舉“春捂秋凍”,這是因為我國春季(以春季為例,秋季相反)室外氣溫急升(北方尤甚)而室內上升很慢,因此,常呆室內的人才需要“不可頓去棉衣”地春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