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證坐禪的保健價值
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藍德預測,在今后,美國醫藥總署將一改目前只推薦一個鐘頭身體運動的改善健康之道,而會增加建議每周數次、每次一個小時的坐禪冥想,以及鏟除破壞性情緒,兼顧身心的保健之道。 藍德的預測,顯示了主流科學日益重視坐禪的效果。主流科學針對受過訓練的佛僧心操進行初步研究取得的非凡結果,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之所以引起美國人的重視,是因為“坐禪”最近在日本興起。日本專家認為,坐禪不僅是一種養生之道,而且是美容養顏的方法,可以使臉部皮膚內層的水分充足,營養增加,達到美化面部皮膚的作用,而且能使頭發烏黑發亮,眼睛清澈明亮,使浮躁不安的情緒趨于平靜,達到氣血平和,陰陽平衡,愉悅身心,延年益壽的效果。可以說,這是一種有效調節心理,使之達到良好平衡狀態的方法。
坐禪美容的方法頗為簡單,外部條件是要遠離嘈雜的都市人群,找一個環境清靜、通風良好的房間,然后坐下入靜即可,同時還需要心理上的調節。基本要領是,靜坐時身體端正,不動不搖,寬衣松帶,兩手仰掌,兩拇指相抵,安于臍下;閉目閉口,舌抵上腭,呼吸自然。集中注意力,調勻氣息,排除一切雜念,無物無我,靜坐30分鐘左右。入靜后,要特別注意頭面部的放松。如果靜坐后兩手搓熱撫摩面部,可潤澤肌膚,其美容效果更為理想。
在緊張環境中工作、生活的人剛開始很難適應,心情可能因煩躁而靜不下來。很有效的一種使全身放松、拋棄一切私心雜念的做法是“逐次觀下法”,即“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內心的注意力集中于“臍下三寸”,即中醫所說的“丹田”。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報道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中心的安德魯·牛伯格博士利用現代影像技術研究坐禪冥想的結果,他利用一種叫做正電子斷層掃描(SPECT)的技術來比較西藏喇嘛在打坐入定和出定后清醒時皮層活動部位的變化,從而了解打坐冥想時皮層的活動情況。牛伯格博士的研究發現,與清醒時比較,打坐入定時的額葉,也就是的前部活動增強,的枕葉,也就是的后部活動減弱。對于這些結果,牛伯格博士解釋道:“這些結果表明,在冥想打坐中,人們通常有一種失去自我、時間和空間的感覺,這正是我們在實驗中所觀察到的。”
近年來坐禪在西方越來越時興,而相關研究也已表明,這對于放松身心確實有莫大的好處。最近研究人員們還發現,打坐對人的作用有其精神基礎,而不僅僅是一種坐在那里不動的特殊體操。
新科學家雜志還報道了一個相關研究:參加研究的志愿者被分成三組,其中一組被要求在打坐時思想集中在“神是博愛”、“神是和平”這樣的精神概念上;第二組學生思想集中在“我很幸福”、“我很高興”這樣的世俗概念上;第三組學生僅僅是普通的放松。
志愿者們被要求每天習練20分鐘,持續兩周。在每星期的開始和結束時,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情緒心理測試以及疼痛的耐受力測試──受試者將手放在冷水中,覺得太冷時便拿出來。
結果發現,參與第一組帶有精神因素打坐的學生,在焦慮程度上明顯比其他兩組學生低,而他們對冷水的耐受時間是其他人的兩倍。
主持這項研究的俄亥俄保凌格林州立大學的博士生沃其赫爾茨認為,帶有精神內涵的打坐比純世俗的打坐效果要明顯得多。“精神打坐中可能有某種獨特的內在因素,而這是純世俗的打坐放松所做不到的”,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