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功法
《易經》與功法不僅內在涵義相通,在外在形式上,也有不少被功法所借鑒處。如的動功都講究動作圓融靈活,行走弧線,這與太極圖的外形與卦象排列成陣形有一定關系。一些動作的沒計和名稱也源于《易經》,如“元極功”,“餛元功”、“兩儀乾坤功”、“太極十八式”、“太極拳”.“八卦”。“八卦掌”等等。這些都反映了功法與《易經》有著于絲力縷.各個層次的廣泛聯系、陰陽二儀與學說的構成。
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易經》的“易”字.在古體中即”上日下月”之合體.日為陽,月為陰,陰陽相會而成“易”。陰陽相合,消長為萬物發生、發展的本質和源泉-表述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的八卦,都是由陽爻和陰之構成的,六十四卦也是如此,象征著世界所有事物皆可分為陰陰。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是對中醫陰陽學說的最早闡述,它甲穿于整個修煉的全過程,無處無時不在。
陰陽兩儀在中的反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陰陽與姿勢:姿勢是練功的要素之一,無論何種功法.都以陰陽學說為指導。如上下、左右.前后.俯仰.屆伸,升降。開合等姿勢,無不體現出陰陽的對立統一關系-在具體姿勢的選擇中,什么情況下宜陰或宜陽,也十分講究。如胃下垂者宜用仰臥式,井墊高臀部,進行腹式呼吸,胃才能上升;高血壓者宜平坐式,意守臍中或涌泉,血壓才能下降。
陰陽與動靜:動靜分為陰陽,動是陽,靜是陰。動靜之合適與否,對人體陰陽的影響很大。前賢指出:以動化靜,以靜運其動,合平陰陽之道,所以能通和臟腑,去舊生新。由于陰陽之間能轉化,因此某些練靜功者,到一定的時間會出現自發動作,這就是靜極生動,陰極生陽的表現。
陰陽與調息:凋息即呼吸的鍛煉,也是按照陰陽的辨證關系進行的。使呼吸合乎陰陽升降出入的規律,才能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
陰陽與練意:練意即調心,是鍛煉的核心,與陰陽的關系更為密切。《至妙要訣》說:-陽時用陽氣,存想在陰冷病灶部位:陰時用陰氣,存想在火熱病灶部位”;冬月想房室.用陽氣人來覺溫熱;夏日想山林,用陰氣人來覺清涼:”這些寶貴的經驗,就是用陰陽學說指導練意的實例。
陰陽與周天:在行周天功鍛煉時,須按人體經脈陰陽的不同而練功。十二經脈分為六陽經和六陰經,任脈為陰經之海,督脈為陽經之綱.所以“進陽火”和“退陰符”主要在這兩脈上進行-進陽火就是在丹田有得氣感時,以意引氣,使真氣沿督脈上升至泥丸;退陰符就是以意引氣,使存在泥丸中的氣沿任脈下降至丹田。這樣真氣繞任、督二脈周流循環,即稱為周天。周天是鍛煉中的重要功法,占今著名家都十分重視。
陰陽與功時:所謂功時,就是修煉的時間。祖國醫學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的基本原則。在修習實踐中,春夏宜作靜功,并行攪誨吞津,以滋陰養陽:秋冬宜做動功,意想火熱,以生陽括陰。古人認為一晝夜中,子時至巳時為六陽時,主清氣;午時至女時為六陰時,主濁氣。因此提出“服氣皆宜陽時-的觀點。上半日空氣新鮮,氧氣充足,深呼吸當然對身體有益,可見古人的主張電暗合科學道理。
陰陽與上下:人的體質可有“上虛下實”,或“上實下虛”之分,疾病也有屬“氣上沖”者,也有屬“氣下陷”者。前者如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偏差氣沖頭等,后者如泄瀉、崩漏、內臟下垂等。在練習中需要有意識地調整上下平衡,方能治病健身。如高血壓患者,宜意守腳底涌泉穴,或引頭部之氣下行,經過肢體而入地:而低血壓,內臟下垂者,意守點就應相對取高,取膻中或天目。在氣行周天中,氣至尾閭時宜及時引導上行,氣至百會時宜及時引氣下行,這樣才能使周天流轉。上下陰陽,不能摘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