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秋天,盡管天氣冷暖較為舒適,但也會給人帶來一些不適。秋天空氣干燥,很容易上火:如皮膚發干,敏感的人很容易出現全身瘙癢;嘴唇也總發干,咽喉干燥發癢,像有什么東西堵著似的;看電腦屏幕時間一久,雙眼干澀作痛;細細的皺紋在眼角處也越來越明顯;大便也常干燥。浙江省中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浙江中醫學院教授徐志瑛認為,這些都是“秋燥”惹的禍。
中醫學向來非常重視自然環境和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并將氣候的變化歸納為“四時”與“六氣”。“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季,“六氣”是指不同季節中出現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特點,其中“燥”是秋季的主氣。“秋燥”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天氣燥熱,溫度偏高,相對濕度偏低而空氣干燥,造成上呼吸道黏膜和皮膚表面的水分蒸發流失,從而出現上述諸癥。大自然的氣候變化是人人所要面對的,我們只有改變自身的身體狀況來適應大自然。那么應該如何做呢?首先應了解一下自已的身體狀況。
一、中年身心負擔重 根據徐志瑛主任醫師多年來從事保健工作的經驗,她認為人的生命周期如一根拋物線,中年是頂峰,是生命力最旺盛、最健康的時候,過了這個階段就開始往下走。機體開始衰退,但衰退的快慢全在自己。生命的規律如此,違背規律永葆青春不可能,但注意自我保健可以延緩機體的衰退。
二、以水養生不可少 干燥的秋天每天通過皮膚蒸發的水分約600毫升以上,所以,補水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臨睡之前各飲水200毫升,白天兩餐之間各飲水800毫升。但有些人喝水效果不一定好,可以喝綠茶,或去買胖大海、枸杞子、玄參、玉竹、麥冬、羅漢果等泡茶喝。餐桌上的湯是不能少的,可以補足水分。牛奶、豆漿有補益氣血、滋潤皮膚毛發之效,因此每天千萬不要忘了喝。此外,還要多吃些水果,如梨、蘋果、西瓜、香蕉、桃子、甘蔗、葡萄等,多食一些纖維多、水分足的蔬菜,如蘿卜、蕃茄、白菜、百合、藕、苦瓜、荸薺等。少吃姜、蔥、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以及熏烤食物。
三、食療防秋燥 秋天易使人傷津液,因此應用一些生津養陰、潤肺化痰之食療方,如北沙參、百合各30克,鴨肉150克,共煮,待鴨肉熟后飲湯食肉;雪梨1個(去核),將川貝粉3克,冰糖10克混合后,輕輕納入梨中,隔水蒸熟,食梨飲湯;鮮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湯服食;玄參15克,麥冬、生地各12克,煎水代茶飲;紅葡萄60克,荸薺、白茅根各30克,煮湯當茶喝;把適量的胡蘿卜洗凈切碎,加米一同煮粥;銀耳20克,冰糖少許,燉熟食用。
四、多吃棗、橘易傷身 紅棗是中醫常用的一味藥,民間食補也常用。去年北方的冬棗來杭州,有人吃了太多的棗子后出現腹瀉、口腔潰瘍。棗子雖然不是熱性食物,但也屬溫性,溫性食物吃多了會生內熱,加上沒有及時清理食物殘渣,口腔潰瘍就有了溫床,且棗皮滑腸還易腹瀉。吃了橘子易上火,酸性的物質對口腔黏膜也有損害。比較適中的是一天只吃1個橘子,10個大棗。充足的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會讓秋冬的皮膚光潔滋潤,不易感冒。
五、
楓斗并非人人適宜 用鐵皮楓斗加西洋參來調理許多陰虛患者的身體,療效很好,如今這一組方在民間流行,不少市民自己選購原料,自己磨粉配制來吃。其實這種保健品不是人人能吃。如濕阻、陽虛的人就不能吃,不但白白花錢,還會導致體內陰陽失調。辨別自己是否陰虛應看舌苔,舌苔光剝者屬陰虛可食用。不過,最好向醫生咨詢。人們常以為西洋參是涼性的,其實無論何種參都是補氣的,只是西洋參相對于其他參其性偏涼。
六、
專家的養生經 徐志瑛主任醫師今年已60多歲,每天看門診,上課帶教,卻精力充沛,晚上還常寫文章。她心態樂觀,少有忌嘴,但雙休日時常外出走走。她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每年保健性地滋補兩次,一次頭伏、二伏間,吃些紅參,然后在初冬用些膏滋方加紅參。她對面部保養不像年輕人那么講究,而是沿用母親的做法,每天抹點加三倍水的甘油,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