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國平均氣溫9.9攝氏度,較常年偏高0.7攝氏度,是1961年我國全面記錄氣象資料以來的第5個高溫年。
中央氣象臺副臺長姚學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去年全國各地年平均氣溫與常年相比,除華北南部、黃淮西部和東部等地氣溫稍偏低外,全國其余大部地區氣溫偏高,部分地區偏高1至2攝氏度。去年盛夏,我國南方地區持續高溫的天氣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溫度之高為歷史同期罕見。江南和華南地區35攝氏度以上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整個夏季,南方地區38攝氏度以上高溫日數也為1961年以來的極大值。
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份題為《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危害和對策》的研究報告中說,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加劇,迄今仍沒有減弱的跡象。據初步估算,全球2.4%的腹瀉病例和2%的瘧疾病例是由氣候變暖引發的,僅去年夏天歐洲各國出現的熱浪就導致約兩萬人死亡。全球氣候變暖已開始危及人類健康,全球每年超過10萬人因此而死亡,到2030年可能達到30萬人。
氣象專家普遍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產生增溫效應而造成的。發達國家是全球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源,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總量的60%以上。中國氣象局的專家估計,隨著全球進一步變暖,我國西部地區的冰川將繼續萎縮,到2050年該地區冰川面積將減少27.25%,這將會對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