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6-18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具有諸多流派,這些流派各有所長,又兼收并蓄,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體系。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心補”,因而比較常見的傳統養生方法主要有靜神、運動、食養、藥補四種。從本期起,中國中醫研究院的張國璽教授將系統地為我們講述這4種中國傳統的養生方法。
靜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求得健康長壽的方法。
中醫學認為,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人體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身體自然健康。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使人體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導致各種疾病。據統計,性格急躁的人群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比性格平和的人群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此外,抑郁的情緒還會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導致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疾病。
所以,靜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主要包括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個方面的內容。
神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中所言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法,是指通過調節內心世界、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來謀求健康長壽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少私寡欲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思想,意即人要質樸,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無休止的欲望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難以得到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自己精神壓力和痛苦。私欲少的人往往淡泊名利,處世豁達,性格開朗,這樣就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平時恬淡虛無,與世無爭,自然會精神內守,陰陽平和,氣血旺盛,邪無所容,百病不生。
2. 知足常樂
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無憂”和“知足”是個人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如同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游一樣,每個人都要正視自己的位置和珍惜已得的東西,不必整日去羨慕別人。
有很多東西是別人擁有而你得不到的,但同樣有很多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想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吧,你就會感到滿足和幸福,心神自然清靜;反之,如果你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你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沮喪,甚至感到不幸,心神自然就不寧靜了。
善于滿足自己的生活環境(如家庭生活及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的人,心情通常會很愉快。常常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的人,怎么會不健康長壽呢?
不過,善于滿足并不意味著不思進取。善于滿足是要求我們不要整天沉迷于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滿足現狀,積極進取”才應該是我們遵循的信條。在滿足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現狀的同時,還要保持上進心,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3.心胸豁達
心胸豁達的人很容易營造出和睦的家庭氣氛,獲得親密的朋友關系,于人于己都十分有益。
那么,怎樣才算是心胸豁達呢?處理家庭問題和生活瑣事上應豁達大度;夫妻之間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強調優點、忽視缺點,忘記過去、重視現在,在生活的瑣事上“難得糊涂”。對子女只提供建議和幫助,不包辦代替,相信他們自己的能力,相信他們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朋友之間要遠距離看人、近距離看己,這樣才能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保持友誼的長久。
使人心胸豁達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
常常走出家門,去飽覽青山綠水,風景名勝,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間蝶舞、草上蟲鳴、枝頭鳥歌、水中魚游,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使人有一種脫俗入雅感覺。試想,一個“上觀黃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濤”,以蒼松翠柏為伴,以閑云野鶴為友的人,還可能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棗的得失而苦惱嗎?
4. 多行善事
古人說的“積德行善”和如今講的“助人為樂”一樣,都是希望人們能貢獻出自己的愛心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獻數萬元以救災或助學,小者可為迷路人指明道路。善事無論大小,只要行善事者能從助人中體驗到快樂,就會有益心身健康。
情志養生法
“情志”,在傳統醫學中是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中醫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法,主要是指通過對這些情緒反映的自我調節來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從而求得健康長壽的方法。
1. 戒驕戒躁
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而聽不得別人的意見;好大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急躁者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從事。由于上述兩種人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都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常因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而造成內心的痛苦。
現代醫學認為這樣有過分抱負的人具有固執、好爭辯、急躁、緊張、大聲說話、匆忙、好沖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特征,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性格平和的人。
所以,一個人要正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做一個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能力的現實主義者,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心態平和。這樣有助于情志的調養。
2. 善調情緒
外界的客觀事物引起人內心相應的情緒反應是情緒健康的標志之一。平時應該注意修身養性,以舒暢情志,保持穩定的情緒。
人的思維方式對情緒有著重要的影響,改變自己不良的思維方式,糾正自己錯誤的認知過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認識客觀事物,用積極態度解決現實問題,就會去除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保持愉快的好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相同的事件,用不同的認知方式去思維可以推導出不同的結論,而不同的結論則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不同的情緒反應對心身健康也就有著不同的影響。這個認識過程與身心健康的重要關系可以用下面的abcde公式來說明:
a+b=c→d→e。
a=事件,b=認知方式,c=結論,d=情緒,e=對心身健康的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曬鹽的,小兒子是賣傘的。老太太總是發愁,陰天她擔心大兒子曬不了鹽,晴天她擔心小兒子賣不了傘,所以老太太經常生病。后來,心理醫生對老太太說:“您真是個有福氣的人,天天有錢賺——晴天您的大兒子賺錢,雨天您的小兒子賺錢。”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興起來,身體也健康了。
這個例子說明悲觀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因素可以引起疾病,但反過來,積極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因素也可以防治疾病。因此,積極樂觀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對健康頗有好處。
3. 避生“三氣”
所謂“三氣”,即是指閑氣、怨氣和悶氣。
何謂生“閑氣”?就是為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瑣事而生氣,如平時買東西時遇到缺斤短兩的事情、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問題等,都是沒有必要生的閑氣。
其次要免生怨氣。不要總是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長,這樣難免總抱怨一些人或事,甚至心生怨恨之氣。
第三要免生悶氣。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悅的事情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憋在心里生氣。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較長時間地生悶氣,有可能引起心臟病和腫瘤等較為嚴重的疾病。
靜神養生法的關鍵是要學會追求幸福,但不同的人對幸福二字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個邊遠地區去體驗生活,住在當地一個藏族同胞的家里。當她了解到女主人從未走出過這片土地時,便為自己能夠走南闖北而感到幸福,同時也為女主人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悲哀。但當作家與女主人談到自己經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家中與親人團聚的時間很少時,女主人連聲說可憐、可憐——其實女主人當時也為自己有個飽暖安定的家而感到幸福,為女作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悲傷。
幸福是一種個人情感上的主觀印象,以上這個例子就是因為女主人和女作家對幸福的標準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理解?突f:“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所以,要用自己的標準去理解幸福,而不要套用別人的標準而干擾自己的幸福觀:
要學會運用自己的思想去營造幸福,營造一片屬于自己的晴朗天空,這才是擁有一個健康身體的良好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