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6-17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問:本人,男,29歲。自小到大我形體瘦弱,一日三餐很規律,但面色蠟黃而且整日感到乏力,腰膝疼痛,精神狀態總達不到最佳,業余學習效果不好,我自認為處于亞健康狀態。請問我是否應看醫生,如果需要我從哪入手?另外,我兒時左后腦勺曾被石頭擊中過,現該處有微突起,曾有多次因右臂突然劇烈用力而引起左后腦勺劇麻木且疼痛;而且去年9月因學習勞累引發頭痛且無法思考問題,持續一段時間才好;有時我用手指彈擊左、右后腦勺,左邊較敏感。請問這是不是病態,如何就醫?
李大夫答:亞健康狀態,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一般說來,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卻呈現出活力降低,適應性呈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是由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和代謝過程低下所導致,是一種多環節的生物現象。因此也可認為,它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衰老與亞健康狀態之間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嚴格地說,生理性衰老的人其生理質量是處于亞健康狀態的,而病理性衰老則不在此列。由于生理性衰老與亞健康狀態在生理和代謝過程中都有功能低下的特點,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生理性衰老的人即為亞健康狀態。而亞健康狀態者如不引起重視,并及時調整使之恢復健康,則必然會加速其衰老的過程。
當前,亞健康狀態尚未引起廣泛的重視,從而加速了衰老的進程和導致了疾病的更早發生。如何改變亞健康狀態:首先,應學會科學地休息和調控情緒,這可以使人從容不迫地處理在工作、學習和人際關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要敢于正視自己,用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行動去面對客觀現實。如在保證充足睡眠前提下,獨自靜思,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交談;或找一個可信賴的朋友傾訴內心的疲乏與煩惱,在友人幫助下分析接受現實,要善于調整生活和工作方式,張弛有度。
心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感到疲勞,首先是情緒使我們的身體緊張,因此要學會放松,讓自我從緊張疲勞中解脫出來。其次,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這是提高和放松情緒的良藥。可以制定一個鍛煉計劃,或慢跑,或騎車,或體操等等,通過軀體運動來轉移心理疲勞。另外還可在閑暇時候投身于自己感興趣的愛好娛樂當中,如聽音樂、聊天、旅游及收藏等等,以此為寄托而忘卻疲勞。在飲食上也應注意調配,宜食清淡。節日的膳食多油膩,多食后,會增加體內的疲勞感。因此應盡量選擇含脂肪低的食品。對那些已進入或將進入慢性疾病狀態的人群,應采用中醫調理的方式,可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各人的體質狀況,適當選用一些調節免疫功能或強化體質的中成藥制劑或保健食品。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