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6-16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因為一雙鞋,一個年輕的生命枯萎了;因為一句話,一個青春的生命凋零了;因為一件事,一個正處壯年的生命消逝了……人的生命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生命應該是堅強的,越在磨難和挫折中越現出旺盛的生命活力。然而事實上生命卻又是如此的脆弱,像雞蛋殼一樣不堪一擊。
血寫的事實讓我們心碎。請看近日發生的部分事實:
不久前,一個16歲的少年因為向媽媽要一雙旅游鞋,媽媽以剛給他買過為由拒絕了,僅僅因為買一雙旅游鞋的欲望沒有滿足,少年從樓上跳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7月15日7時30分,道里區三孔橋上懸掛著一個年輕的女人,準備跳橋自殺,被人救下。詢問原因,原來女青年從外地來哈爾濱看在這里工作的男友,兩個人發生口角,女青年一時想不開想要自殺。
7月17日10時左右,道外區北十二道街,一個中年男子從6樓跳下,當場身亡。據鄰居介紹,這個中年人與妻子離婚,孩子被妻子帶走,自己獨自一人在家,感到心里憋悶,縱身從樓上跳下。
7月18日,一名剛上小學3年級的12歲女孩,只因聽爸爸說學習成績不太好,在自己的家中上吊自殺。當時女孩給開家長會的爸爸打電話,詢問學習成績。爸爸說:不太好,回去再說吧。沒想到回家看到的是女兒懸梁的身影。
讓人心碎的事情屢屢在猝不及防時發生,生命為什么脆弱得如此不堪一擊?有關專家解讀認為,這些人都處于精神的亞健康狀態,精神亞健康已經成為威脅人類自己的潛在殺手。
精神的壓力,社會的負擔,使人們的心靈越來越脆弱,呵護心靈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
據介紹,我國目前有精神疾病患者約1600萬人,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此外,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000萬。如果不加以疏導和治療,這些精神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很大一部分會成為精神疾病的后備力量。隨著社會的發展,精神疾病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物質依賴、自殺、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等日益突出。在我國精神疾病約占疾病總負擔的20%,到2020年將上升到25%。因此要采取積極的預防和控制措施,遏止這種上升勢頭。
專家分析,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特別激烈,一些家長往往把自己對社會壓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覺地貫徹到對孩子的教育中,而忽視了孩子對這些壓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一味地希望孩子超過自己,或者對孩子的成長預期過高,時間一長,必然在孩子心中隱隱地形成一種壓力。而孩子們之間也往往會交流這些由父母和社會其他方面傳遞來的壓力,并不自覺地互相渲染。久而久之,這種也許很正常的競爭壓力,通過社會傳導機制層層傳遞,也就層層遞增、放大,以至超過了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孩子們承受了很多在他們這個年齡段不該承受的社會競爭壓力。孩子在溺愛與苛求之間難于尋到一種平衡,脆弱的心靈在外界一點小小的打擊下,走入極端,不負責任地讓生命選擇了枯萎。在孩子選擇自殺之前,精神已經處于非此既彼的亞健康狀態。對于成年人,面對來自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明顯大于兒童,各方面的壓力無從排解,日積月累成了心病。心病不及時疏導,使人看不到眼前的光亮,最后突然爆發,選擇死亡作為解脫的手段。
據了解,目前我國城市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疾病預防知識的知曉率尚不到30%。一項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顯示,中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在人際關系、情緒穩定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有關數據顯示,有焦慮不安、恐懼、神經衰弱和抑郁情緒等問題的大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6%以上。近十幾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加等社會因素,導致兒童行為問題、大中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因心理和行為問題導致的惡性事件屢有發生。吸煙、吸毒、酗酒、少女懷孕等現象的發生率也呈上升勢頭。而面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急劇加速和與之相伴隨的心理問題的明顯增長,中國精神衛生工作隊伍無論在人才和經費投入上都缺乏足夠的準備。有專家提出,對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要依靠學校現有的工作隊伍和網絡,在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面向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校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隊伍建設制度化、規范化,逐步實現所有輔導和咨詢人員培訓后上崗、持證上崗,保證其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
專家提示:心理問題易引發精神疾病。
現實生活中,緊張的工作節奏、繁忙的學業、激烈的崗位競爭,使越來越多的人心理壓力大、心理問題增多,假如這些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緩解,就容易使精神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
專家介紹,人們總體的心理狀況是基本健康的,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人是少數,占有量不足2%。在現實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心理矛盾和沖突,關鍵在于個人平衡矛盾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人因為自身的原因或者是客觀矛盾激化,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比如有的大學生在考試前心理緊張,會感到焦慮;有的大學生面臨畢業擇業,崗位激烈競爭造成內心的焦躁不安;還有一些人因為失戀產生苦惱和憂傷等等。但這些心理問題,情緒困擾與心理疾病并不是一個概念。考前的焦慮、擇業的茫然、失戀的苦惱這些煩心事自己排解不了。找朋友聊聊,或者找一些心理咨詢工作者進行一下心理咨詢,這些情緒困擾、心理問題就過去了,這正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表現。可有的人有了心理問題,自己解決不了,也羞于向他人提起。長期都郁悶在心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障礙,使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假如這種心理障礙仍然得不到緩解,就會形成心理疾病。生活中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是神經癥,臨床表現有焦慮、恐懼、憂郁、強迫性行為、神經衰弱等。
據了解,我國正在制定一個為期十年的工作規劃,遏制精神疾病對人們造成的健康危害。預計到2010年,將有60%的城市居民和40%的農村居民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預防知識,這一比率目前僅分別為30%和10%。中國將通過普及心理保健知識、加強重點疾病預防、改善醫療服務治療等手段達到這一目標。我國將把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和老年癡呆作為精神疾病防治重點,把兒童、青少年、老人、婦女和災后人群作為精神衛生服務的重點對象。
據專家估計,現在城市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員和看護者關于老年癡呆、抑郁等疾病的預防知識知曉率僅為25%左右,預計10年后能提高到60%。抑郁癥患者接受合理治療的比例也將從現在的25%上升到2010年時的40%。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率將達到60%。為提高精神衛生服務的質量,全國精神科醫生的數量將從現有的1.5萬名增加到2萬名,一半以上的縣在綜合性醫院將開設精神科或心理咨詢科。